# s* W" W+ j# ?; E# s9 o: K 很多人把这次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称为暴富的恶果。在富裕之后,尤其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快速获得财富之后,人们喜欢上了以钱生钱的"便捷之路"。没有人能说清楚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风是从什么时候刮起来的-等人们回过神的时候才发现,身边的人都在拿钱放贷或者帮人放贷。 8 B' }: u6 C3 G+ r; U1 y0 @2 q# G7 I8 n, _% [& K
一个在北京定居的鄂尔多斯人说,有可能是暴利行业滋生了民间借贷,那些最早开始做煤矿的人,借了亲戚朋友的钱,几个月之后就获得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益。鄂尔多斯人天性淳朴,不好意思独享这份收益,会拿出利润的一部分还给当初借钱给自己的亲戚朋友。, W4 r0 @( F6 h+ R1 p# i
- h' }# P m Q# R( x/ u( O "你想,你从亲戚那儿借了100块钱,三天后,你用这100赚了300,你还好意思只还给别人100?一般都会多给人家5块10块的。把100块换成100万,都是一个道理。" , W5 u& Z. m2 I ( Z* I6 }, Z. y" D. g6 X 这股风潮在房地产热中被推到了顶点。拿着高利贷的人,把钱投入到了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房价上涨,放贷人的资金翻倍,新的资金重新涌入高利贷市场,一轮又一轮。但随即,房价在去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冷却了,热起来的高利贷却蒸发了-放贷人和借贷人,都被套住了。/ l% n0 E0 |5 M+ o* V
. y# t- b6 S2 ]
鄂尔多斯人有一种外人不太能理解的逻辑:他们认为鄂尔多斯的煤是挖不完的,相信只要有煤炭,这个城市的快速发展就可以持续。这种认识是基于鄂尔多斯的富裕并不像中国其他城市那样,是一小部分人的奇遇,而是整个城市的富裕。( v/ U( k" r* v
g& Y! l/ h9 H- _2 N, B 借助煤炭经济富裕起来的鄂尔多斯,将大量资金投入在城市化建设中,财富以拆迁补偿的方式惠及到更多普通人身上,2011年,鄂尔多斯核心城区的拆迁补偿高达每平米8000元。大部分鄂尔多斯人的原始财富都来自拆迁补偿。而财富分配的另一个方式则是民间借贷。一般城市银行的信贷总额为当地上一年GDP的130%,但是2010年GDP超过2600亿元的鄂尔多斯,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不含个人消费贷款)却不足一半(数据来自《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调研报告》)。这些数据表明,支持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 6 g4 z- s4 Z m+ s - ?, _* h( f1 F9 _6 g' T6 D 在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官方月息"一般是2.5%。借出100万,一个月后利息就2.5万元,完全能够满足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这还是不算利滚利的收益。于是很多鄂尔多斯人借款到期并不急于取回本金,而是将利息和本金重新借出去。 $ x8 l, o3 X! X 0 s# _ q. d2 j4 N 煤炭、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形成了鄂尔多斯独特的内循环财富分配链条。由煤炭获得的收益,支持了城市化建设。城市化建设一方面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将财富通过拆迁补偿的方式分配给更多人。人们通过民间借贷,将这部分资金又重新投入到煤炭和房地产。 ) T. g7 |# e5 Q+ u" f. B + g' M9 h) ~. n) G5 J 一轮又一轮,像一场帽子戏法。7 G$ r; ~6 d4 @2 `6 m+ o7 r' B
! a& |/ [( E, g/ T2 r
"你可不要把我给'报道'了。回头政府收拾我怎么办?" 5 U; L) k* t# n8 p( c& p ) o7 l+ O" T8 B, S9 x+ \" G 60岁的杨先生一开始就这样声明。这位在鄂尔多斯做了20多年实业的人,去年刚进房地产行业就被套住了。"现在做生意肯定难啊,到困难时期了,那还能怎么样,还是要自己想办法。"' R! p$ {4 |1 \ X- p1 J" ~( I
. Y6 U. ^3 [! A9 I. g* n% \4 b
他和20个多朋友一起投资了一个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房地产项目,占地2000多亩-他投了2000万元,占这个项目的3%。 8 w/ x) B! p/ p5 L5 z, x- o% N: K' K8 u( G# ]
"做了20多年自己的小生意,到最后没忍住。我是后悔,辛辛苦苦20多年,一下子就套进去了。还能怎么办?先等着吧。"* L$ y. g& u* \# y
2 f i% y! k+ J
"如果再来一次,我肯定不会做房地产了,但当时谁也预料不到未来。"杨先生现在一心只想着把自己牢靠的小生意做下去。"我还准备收缩一下销售线,以后我们的产品只固定在鄂尔多斯销售。"他说:"一方面是顾不过来,再说了,做生意不是一定要把谁挤出市场,大家都能生存,我看就挺好。" 4 I( A4 I! d# M, D2 ~5 _- \/ e& o, H; [0 ^/ B# i* L
正说着的时候,一个电话打进来了。挂了电话,杨先生解释说:"是银行打来的,我给一个朋友担保了贷款,现在他还不上。电话就打到我这里来了,我也没钱,但是我跟他们说我不会躲起来。"" S$ F5 E! p- m# g! Q
2 ~5 K* p2 [4 D7 R "如果不是去年这一遭,我多惬意啊,全国各地转转。现在不行了。我要是不在鄂尔多斯,银行更不放心了。我就留在这儿,哪儿也不去,虽然没钱还银行,但是一打电话能打通,知道这个人能找到,大家就都踏实了。" # U8 h( p5 v! k5 O$ {8 Q/ ?' h( d
他歪在沙发上,临窗抽起了烟,又坐了一会儿就起身离开了。走到门口,又转身对我们说:要是因为你的报道了我出了什么事,我可要找你。/ [9 U4 P: v* O2 c
9 E5 H) ^( F( W5 x5 f 我们问了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听说鄂尔多斯有一个企业家联盟,这个联盟大约有五六十个会员,都以做实业的为主,为什么那里面几乎没有做煤炭生意的呢?"! j g5 |* X3 `- F1 k* p. U: [# [% |
\7 [1 j7 V8 b) A6 ]
"因为穷人和富人是不对话的。"他出门时这样回答。 9 w0 ~# n7 h+ z- } 1 x- a+ i% I# x2 {1 W 打车上厕所8 N- n$ c3 t) k) k
* i& c: e, Y/ p! e" x* d
这个城市最富的时候是值得怀念的。"第一天开出租,晚上回去一算账,赚了300多块。我就跟我媳妇说,照这么弄,咱们很快就能发财了。"出租司机马建是沈阳人,去年年初刚刚到鄂尔多斯的时候,他心里一片光明。2 d+ ?6 ?/ t8 ~* Z( i
; b! c& N/ {) ^; c4 b1 e "后来对道路熟悉了,赚得更多了,每天晚上回去都是千儿八百的,最多的一次有两千多。那时候这儿的人有钱,得瑟。有一回来了一个人,说哥们儿你到前面厕所停一下。下去的时候给了20块钱,就再也没上来。那段路我瞅着也就200米。" 4 Q& ^" v& h m1 D) c+ Q, V- n' I5 s' o9 G$ b
"平时把100块钱一放,说不用找了的人也很多。有一次我提醒了一下,我说这是100,不是10块。那哥们儿歪着脑袋不讲理,说怎么着,我说的这是10块就是10块。" , j0 c6 @2 b( z, U* l0 j ) b: F& m5 r2 }7 i1 Z" d4 y6 o "以前我们在火车站那块儿拉活儿是要挑人的,人多的不拉,行李多的不拉,瞅着不顺眼的也不拉。就那样一天下来,想歇会儿也都没时间。为什么那么多人?外面来这儿做生意的人多,都知道这儿有钱,上这儿淘金来了。": s: f# Z& `& h" `, {2 [
+ [4 ]- O5 W v1 {0 @9 } "但是到了去年国庆节一过,就不行了,眼瞅着街上人就少了。好多回家的人都没再来。等过了年再看,人又少了一茬。所以现在我们的生意也不行了。"3 {$ c- I3 I5 q; d) Z1 k
9 J& `( N- V0 d* X0 T, R "这地方现在闹得可惨了。有时候我们开车经过,看着盖得好好的楼,挂个牌子卖不出去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就是给房子和高利贷闹的。" 4 n* U, f7 w; ?% k, I& d8 Y1 ~5 }" S. Y8 K3 v
2011年10月是鄂尔多斯的分界点。 _ U6 y5 \6 K% Y3 V 2 `, W9 }9 L7 y1 B! A9 n 之前,这个城市富得让人嫉妒,之后,当地经济和天气一样迅速转入了寒冬。引发这场危机的是房地产和高利贷,危机后情况最糟糕的也是这两个领域。在房地产最热的2010年,市区人口只有65万的鄂尔多斯,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一个市民平均购买了超过15平方米的房子。当年鄂尔多斯的房地产企业有442家,几乎每一个能源企业都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有人这样形容鄂尔多斯模式:将地下的煤转变为财富,然后存入地上的存钱罐-那些永远也不开灯的房子。. Y' L* R: Z0 ~/ J5 P3 A9 e
( G& v! J2 M Z 10年间,鄂尔多斯的房地产价格从1000多元,涨到了最高2万多。对比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北京上海等城市,没人能看懂鄂尔多斯人对房子的热爱:在价格不断高攀的房地产市场上,却几乎没有二手房销售市场;空置的商品房,即使没有人租,也绝不降房租。投资房地产的鄂尔多斯人似乎更看重资产本身的升值,而非收益。/ ?2 [5 a$ a3 L, [) H3 N5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