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奥运制服因中国制造引风波 议员建议全部焚烧(图)
& A# v8 r# }' X9 C7 `( v- r8 R& e 中新社华盛顿7月12日(记者 吴庆才) 美国伦敦奥运代表团充满经典美国风格的官方制服近日甫一亮相就广受好评,然而因其“中国制造”而意外引发了一场风波,一些美国国会议员12日也加入批评行列,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甚至扬言应全部将其焚烧。
7 Q& _ t/ N' Z4 f. U
( |% c; F5 Y, x% h 
) v9 u+ L- a1 p! Z3 W8 f6 F. H/ A
8 }+ _# U2 r5 } o# |
( |% D; }6 B8 G( s2 i5 r8 P, O 7月10日亮相的美国伦敦奥运代表团官方制服,由美国著名服装品牌创始人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亲自操刀设计,其色调秉承一贯的“国旗范儿”,红白蓝相间的搭配清新亮丽,充满复古海军风格,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充满十足“美国味”。
- A5 `, Q. [. n' v9 J7 [" E0 _% ]0 M% c# ?% x9 [
然而,有媒体发现这批制服的标签上均写着“中国制造”的字样,该报道立即引起美国国内一片哗然。福克斯新闻网的一篇报道称:“奥运会甚至还没有开始,中国就已经从美国手中夺得金牌——通过制造美国队将在开幕式期间穿的制服。”0 `5 m' I/ ^1 S, a
& C; c2 C# F/ q$ S6 U' o 12日,一些国会议员也对此加以批评,其中以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最为激烈。他在一场记者会上说:“我认为美国奥委会应该为他们自己感到羞愧!……我认为他们应该收回所有的制服,将它们堆成一大堆并烧毁它们,然后从头再来。”
) J9 N: k7 ` S! \: M, a6 t3 N
% q8 L, q& P4 i/ m! y1 j- n; _0 S, ?) f “我希望他们穿着只有手绘的‘美国’标签的制服,在美国我们也有渴望得到这些工作的在纺织工业工作的人。”里德说。1 s! C0 G& e2 ~6 n
2 G# j; a8 S1 H: { 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也表示,“我们为我们的奥运健儿深感自豪……他们应该穿美国制造的制服。”8 c# P' C5 f. S' K& Y- r
+ v: k& \1 v! Z! C5 L1 d 纽约州民主党议员吉利布兰德和众议员史蒂夫-以色列当日联名致信美国奥委会,要求今后所有的美国队奥运制服均应由美国工人生产,并称在美国制造奥运服装可为美国经济带来10亿美元的收入。
- f) I# [: W* f% n" C4 B4 C7 Q4 ^6 _, c9 G* J- j5 H; |# S. d
吉利布兰德说:“当美国最优秀的运动员代表我们的国家站在世界舞台上时……从头到脚,美国队必须是‘美国制造’。”2 h) [. O. J: N d0 l' S- T
" c7 n p) L2 x0 m0 [
史蒂夫-以色列说:“我们美国的运动员在奥运期间穿着中国制造的制服将是可耻的,我们应该推动美国制造的产品并支持我们国内的厂商和劳动者。我敦促美国奥委会重启考虑其决定。”$ Y2 i- G8 d* f% q$ l
9 `3 R$ n5 Q5 U* G! M: V 美国奥委会发言人帕特里克-桑达斯基在一份声明中回应说:“不像世界其他奥运代表团,美国奥运代表团是私人赞助的,我们感谢支持我们的赞助商。我们也以与拉尔夫-劳伦的伙伴关系感到自豪,这是一家标志性的美国公司。”
' [- e c% M7 L1 [6 B7 w2 x" k% K7 W& J8 [) b& i! M. \0 p2 Z
桑达斯基在其个人推特上回应网友质问时称:“所有关于奥运制服在中国制造的讨论都毫无意义,拉尔夫-劳伦是一家支持美国运动员的美国公司。”他还反问说:“我只是好奇,你都穿着什么地方制造的衣服呢?”; R' e. c) h5 p+ Y2 P! R, n
% H/ |% T: F8 i3 c" O' [% ]
在拉尔夫-劳伦的官方脸书上,许多网友留言表达不满,甚至有人扬言抵制该服装品牌。对于此次风波,该公司只是简单地回应称:这些制服体现了“美国人的运动和体育精神”。+ }' U" z4 c- n% |0 n7 ^
( f/ |/ z8 \, e0 P6 q/ J; p& a 在一片反对声中,也有人批评此举与“自由市场”以及体育无国界的精神背道而驰,将奥运服装“政治化”相当可笑。% ^9 H$ E( ^, w Q
' b& y* d9 y5 y' R; b; _
《洛杉矶时报》社评家保罗-怀特菲尔德当天发表文章称,里德等人的言论不过是“装腔作势”,并暗示这与最近两党总统候选人有关“工作外包”的争论有关。怀特菲尔德最后写道:“无论他们穿什么衣服,我都将全力支持美国奥运代表队,我将通过我的‘中国制造’的电视观看他们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