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 w' W' P, Z8 T) I2 P) O
, K( X& B7 A* X" ~' W6 a# K: E& j6 l0 S: R6 c, z' c
+ v: M9 m3 Z% n5 w; F; }
进入2016年之后,温哥华房市非但并没有像全国很多城市那样冷却,相反“火上浇油”,将房价再度推向新高。“加拿大的房子,加拿大人自己却买不起”,民间的不满越来越大,而呼吁政府介入、控制海外买家的声音也越来越高。
1 g$ }" }% W8 S/ @. j% Z( R 其实,加拿大人已经不是第一次见识到这种“抢房潮”了。早在1989年,温哥华电视台BCTV曾拍摄了一个名为“金山出售”(Gold Mountain on Sale)的4集记录片,深度采访了当时香港移民和投资人士的炒房行为,以及民众的反应,同今天惊人地相似。
% Y+ P* e$ @6 S! g/ ]: G( F0 A8 s: k: `0 p$ T
30年前温哥华的香港房屋买家,拿着当时还很罕见的手机。/ Q2 F+ g4 K' T H V' m
受1984年有关香港归属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签订,数以万计的香港人移民加拿大,而温哥华是他们的首选地。在该纪录片拍摄的前一年,温哥华的房市刚经历一波白热化的行情:在当时华人较为中意的温西地区,房价一年内上涨了40%,而香港亿万富翁李嘉诚收购了福溪(False Creek)沿岸的86世博会场馆地点,新建公寓、开卖楼花。大量的老房子被买下并推到重建,然后再加价出售。
( I8 u d, j3 w* }7 O 站在今天的角度,这种火爆的地产行情,以及带有亚洲色彩的投资手法并不算稀奇,可是在当时,着实把加拿大人吓了一跳。9 z; c" k, B4 B, l
BCTV的记者站在温哥华街头,随机拉住市民,问他们对亚洲人在温哥华的房产投资持怎样的看法,所有人都表示了反对的态度。一位年轻夫妇说,由于外资的涌入,像他们这样从小就生活在温哥华却买不起房子。他们一直存款也无济于事,因为房价一直在上涨,外国人不断涌来、不断地购买,这种现象太不公平了。+ b6 n2 k1 U& C+ s# }$ ?3 {) P2 u
一位金发老太太听见问题后,一脸厌恶地离开了,表示不喜欢这种(炒房)行为,也不愿意评论。
: i: Q1 G. `% K1 Z5 a 不仅是老人和年轻夫妇厌恶海外买家,就连中学生对大量华人购房给温哥华城市带来的改变也感到不满。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中学生表示,随着海外买家的进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全变了,学校也变了。华人来买老房子,拆掉重盖,有些建的好看,有些则与周围格格不入。他说,那些香港买家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无可厚非,但他们既然来加拿大,就要入乡随俗。1 g ]! i- R# V
当年纪录片里的记者梁女士(Colleen Leung)回忆,温哥华居民知道香港人在一些公寓建成前就将其抢购一空时感到无比震惊,这意味着本土的加拿大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购买。香港人来了就只看房产,而且下手很快,都是现金购买,如果他们要贷款,也只去香港银行贷——在1986年被汇丰银行收购了的卑诗银行(Bank of British Columbia)。$ E; U# E0 [& X5 _
梁女士的这番话,把里面的“香港人”换成“海外买家”,那就是今天温哥华房市的情况,如出一辙。
* p }" I5 b8 m/ z& w. h 在纪录片中,有人呼吁加拿大应该规管投资房地产市场的行为,例如一些政界人士提出将在建筑规范中规定一些限制,或者可效仿澳大利亚在住房投资制定的法律等,但是政府当时并没有听进去。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当时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证明香港买家对温哥华房市的影响力,还有就是涉及到“种族歧视”问题等等。5 e' K0 Y2 J# M/ y3 W+ s0 I @
于是在近30年后的今天,一波更猛烈的“抢房潮”再度袭击温哥华,甚至向其他城市波及。同样地,民间又一次传来了呼吁政府介入、控制海外买家的声音。
- x) ?* H7 Q" M7 \ I5 n3 X" @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次政府终于决定出手了:今年的联邦预算案将拨款加紧收集外国买家数据,而加拿大抵押贷款及地产公司(Canada Mortgage & Housing Corp., CMHC)正在与至少8家政府部门合作,联手调查有关温哥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房地产市场中的海外买房者信息。: Z# a3 V/ R: c
不过,由于规管海外买家会影响很多人的利益,所以遭到了地产业的联合抵制。双方的“角力”正在进行,时间会告诉我们结果。/ N/ k& P- C8 q6 I, M
% C& y5 I- P6 Q7 r6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