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文化宫需要多少钱才能救,再次在华人社区掀起巨浪
1 H5 R/ B0 g# U+ B( k6 x9 K# e! `! t7 F8 J# }
蒙特利尔文化宫需要多少钱才能救,再次在华人社区掀起巨浪 (一) 《华侨新报》记者 10月5日满地可华人联合总会在报章刊登全版《紧急通告》,“满地可中华文化宫
* T! ?2 [! A, s, U要破产了,市政府决定于2012年11月5日拍卖文化宫”,这个爆料如同一颗重磅炸弹," s0 I+ V7 {% X
再次在华人社区掀起了巨浪。 早在8个月前,今年的2月24日,华总会也曾在同一份报纸上刊登全版广告《全侨
( y5 n: O+ q) v; R, N- w5 f5 _动员拯救中华文化宫SOS》,首次向华人社区散发了文化宫即将破产的消息。当时也& Z/ `3 n G/ k) n( ]' _# u: L4 V
在华人社区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华总会的这种做法引起了文化宫当局的强烈不满,
, c3 f" |) X& C% X; h4 a% {: ^文化宫主席王李芹美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侨社报告文化宫的财务状况。根据王李2 N2 K5 x T( r( ~
芹美主席的说辞,文化宫的财务状况确实很糟糕,收入不足开支,银行贷款165万又
1 F# \& d. W* R( q! E% c) t即将到期,银行催着还款,但是即便如此,文化宫也并非快要破产,因为文化宫大楼
4 A( [/ d/ q3 \/ K5 y, o$ e. B现在的市值是450万元(用作商业用途市值是800万元),如果用大楼作抵押再向银行
( t* z6 h9 R7 h+ x% ^/ s- m$ j贷款个百八十万也不成问题。 那么为什么现在文化宫又突然要被政府拍卖呢? 就此广大侨胞关心的问题,10月7日星期日下午二时,文化宫当局在文化宫二7 ]( X9 s) }8 q+ s# L! }/ w0 }: w
楼礼堂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向侨社报告文化宫的情况和征询侨社意
' x2 b4 p/ |9 n* ^' E见”。会议之前文化宫在本地中文报刊上刊登了广告,邀请各社团负责人和各界人士出
1 g/ o% b8 g9 T% ?席,还给各中文媒体发出了电子邮件,“希望各传媒好朋友出席,将事实向公众交代,7 K- m- P+ y& k5 m1 b+ p6 a
不要被假善心人误导。” 然而,出席这个会议的社团和侨胞并不多,中文媒体也未全数出席。倒是有3位" F9 ?% {# ~2 m3 A: \( N
重要人物列席了这次会议,他们是:魁北克省议员花地瑪女士、原市议员M.譚保利先
1 p7 a3 h% t" P; ^2 ]生、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徐飛領事。 文化宫主席王李芹美在会上介绍了文化宫从建成起直至今日的财务状况,指出导
/ C. Q! G& ^1 g7 E$ r% p2 N( n致市政府决定在11月5日拍卖文化宫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文化宫拖欠了市政府10万元的. T2 M5 s3 V5 M+ X9 ?
税未付,其中有6万6千元是商业税。 根据文化宫与市政府签订的有关合同,市政府是不收文化宫商业税的,因为文化
+ {5 N0 k1 f& r2 _+ v. y宫是一个文化机构而不是一个商业机构,那么这笔商业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原来在2007年3月底,文化宫当局与某旅行社签订了一份租约,将一楼展览大厅
7 e4 T! S0 X4 X! C0 G出租给该旅行社作为营业用地,租约为期5年。到了2010年11月,市政府发现了这一6 `) _" q. I; N/ t a: S' A2 L" C
情况,认为文化宫的这一做法有违之前与市政府签订的合同条款,因此要求文化宫在9 A6 j$ h9 Y- ~" L- ~3 D' C
租约到期之后不再续约。同时市政府根据出租面积,评估出了相关面积的商业税,开
5 F- ]" P; \$ i6 z6 v% i! t* A出了一张大约5万2千元的税单,追讨过往4年的商业税。市政府的理由很简单,既然9 s! W" U( L2 g4 m( U: ~
你用这块地做了生意,那么就得支付商业税。 然而当文化宫当局与该旅行社沟通,希望旅行社支付这笔商业税时,却遇到了阻3 u) G* b$ K, s* V1 J, F
力。2011年4月该旅行社要求提前终止租约,并与文化宫签订了一个终止租约的协议,9 C6 p$ C) b+ m3 g4 I n- D" W
根据这份双方法人代表签字的协议,旅行社需要为提前终止租约支付2万5千元给文化
% b7 S$ U6 `, @宫,但这2万5千元是否包括商业税则不得而知,因为在那张终止租约协议中对那笔商 v" c8 K" I, _( S0 T
业税一字未提。 王李芹美主席说,文化宫当年在与该旅行社签订租约时曾明确注明,如果将来有$ j+ f7 A6 P2 c K, k: l' c% V4 q4 M
商业税,那么商业税需要由旅行社支付。她说,她本人亲自与该旅行社沟通多次,甚
% u9 z* r+ a) W' d% `至发了律师信,但都没有成效。旅行社方面则表示,只要市政府的账单上注明是旅行- g) O, H# J9 {4 u: S* s' l
社的名字,那么他们就会支付这笔商业税。可是场地是属于文化宫的,市政府的商业
$ J: o; n1 `7 C6 A7 [; m S$ n税账单只能开给文化宫。 这边正在为谁来支付商业税而不断的争论着,那边市政府方面则根据法律,从通
0 x) ]4 s) e" A# t! a) s8 e知之日起的第31天起,每天按38元的标准不断往上加利息,以致一年后这笔欠款已经5 y% }9 f I/ C% d" D
达到了约6万6千元。 站在文化宫的立场上,不要说财务紧张,没钱去付这笔商业税,就算账上有钱大( t( f4 p' {; w. c& Y0 e7 L8 v/ W
家也认为不应该由文化宫去付。可是尽管文化宫在当年的租约中有提到如果有商业税
2 w9 g0 u2 ]) g1 f" ~, i! L该由承租方来支付,但是在终止租约的法律文件上,却没有这么个条款,也许这就是3 |8 |6 P0 c! n& w* O
导致后来这笔商业税迟迟未付、更直接导致了文化宫将要被市政府拍卖这样一个结局1 T3 F1 j& R" S& r2 P" \$ ?6 b
的重要原因。 看来文化宫本身的工作也有不够的地方,可是有些文化宫委员却不这么认为,据
) l8 C; ?' |% x1 w( @3 L他们说,当时与该旅行社签订终止租约协议的是原文化宫某副主席,是他在没有通过
t3 U' L! k6 l! r. P& W6 \- M文化宫委员会讨论同意的情况下,拟定了终止租约协议,并在上面签了字。他们说,
3 e# Y4 n4 O2 }! D+ G% U: o+ `如果这是一种工作上的失误,那么这位副主席是否要为这个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承3 E4 T9 [3 ~8 j/ D7 g" U
担一点责任呢?他们继续说,如今该副主席不仅没有为自己的工作失误有所表示,相
; M7 G7 i- [4 B+ {/ X反他所担任副主席的华总会还公开登报说文化宫即将破产,在社会上给文化宫的声誉
$ P U, x- P5 k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给文化宫的正常运作带来了难以估算的损失。
3 y# m& w9 |7 O, [从那以后文化宫举办各种活动越发困难。比如文化宫原有计划在今年暑期举办夏令
7 R* y0 z' {# a营,而且已经有30多人报名,结果在华总会《SOS》广告刊出后,大家担心文化宫“破# M8 x1 L9 a8 v+ t; r
产”,纷纷要求退钱,最终使得该计划流产。 经济上的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文化宫的支付能力,导致包括政府的地产税也无
8 \6 u6 s, w/ S/ x; [- }法支付,两者相加使得文化宫欠市政府的税项达到了十万元,最终文化宫的委员们都
( \# L% c9 X7 g1 ~收到了市政府决定于11月5日拍卖文化宫的法律文件。 由此可见,如今要拯救文化宫,只需在11月5日前向市政府支付10万元的欠税就9 }, [9 B5 `0 q4 R: _; f' [
可避免文化宫被拍卖。难怪文化宫当局对华总会提出的筹款方案不肖一顾。 华总会在《紧急通告》中指出,“总会认为,目前文化宫的状况是极度危急与非常
m& `0 K& e' P/ Q复杂,把它从濒危状态挽救过来,资金是第一要素,因此总会号召:1,全侨动员展开6 h; t/ D5 E* f# }
每人捐赠10元活动,希望在不足一个月时间筹集20万元;2,恳请关心华人社区的各
' O6 B) p5 V4 P界人士及善心仁翁,每人借出或捐赠1万元,希望在不足1个月内筹集到150万元”。可0 W9 J, d3 n; D2 p3 S* h4 p
是当有人在文化宫会议上提到以上建议时,立即遭到文化宫主席的断然拒绝,她说你9 E ^, ]- N r$ k" W5 R8 \
有好的办法我愿意坐下来和你谈,现在不要再谈筹款。文化宫主席此番话的意思被解: c6 R) j6 |' o; g B2 d
读为你华总会要捐款我欢迎,但是组织筹款还是得由文化宫来做。 虽然华总会也是一番好意,不过华总会提出的170万元筹款目标要在不到一个月
6 m9 A' r4 M3 q2 y, X& ~$ j4 g里达到也并不被看好,原因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本来应该属于全侨的文化宫却
/ z) p6 D7 h2 _! |+ a& l( O渐渐的从全侨的视线中被淡化,文化宫内部的运作已经鲜为人知,比如文化宫现在的: b. B( x; @& N" F' p
欠帐究竟有多少?历届文化宫主席和委员们、以及全侨为文化宫的捐款究竟有多少,
/ l) ^, j6 a, c" |# q" U' Z# X这些捐款又用到哪里去了?等等,一切都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以致关心文化宫的人
2 @; O' z1 q1 F: R3 s8 ?也越来越少,这一点从当天出席文化宫重要会议的人数来看就能得到证明。 所以就算能筹到十万、百万,也只能救文化宫一时。要想真正挽救文化宫,使得' C$ `9 h! K! O* ~2 z% P
这座曾经寄托着无数华人同胞、三级政府、以及中国政府期望的华人文化宫永远立于
* u9 N8 M+ F0 ?3 u7 Z- x不败之地,除了文化宫委员会一班人自己辛勤工作和奉献还不够,需要更多的人来参* K5 L2 _! o% ?- E
与文化宫的建设,而要做到这一点,文化宫内部的管理也许需要作出一些改革,比如" N! I/ O1 @' a8 Q( ~
增加透明度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侨更广泛的合作和支持。 市府欠税全部付清 华人文化宫柳暗花明 (二) 《华侨新报》记者 一周来,满地可华人文化宫的命运继续得到普遍关注。华人社区内关于文化宫的命运开始
* J L" _* E% c流传多种不同版本,有的说这次文化宫在劫难逃,即使市政府不拍卖银行也要拍卖,也有( Y7 s4 p" I1 t* n
的说文化宫将要被某个人占有,变相变成私人的物业等等。 大家都在等待着文化宫委员会发布权威的消息。 终于在16日凌晨,文化宫委员会的一位理事通过邮件向媒体发布了一个最新的消息:“经过5 h8 k; I! j/ G6 D# D
10月6日文化宫主席的新闻发布后, 相信大家都明白到文化宫的财政近况,由2011年新一届* V( t7 T( |3 o
理事会的努力,至2012年又一届理事会继续努力,虽然一直有人对文化宫发放不利消息,2 ~" l. f* [0 H
破坏文化宫的形像,我们这两年与政府及银行谈判也未能取得优势,所以只有在2012年5 K _) c7 B3 X u
10月12日由王俊勤前主席缴交$101,527.19,而市政府也收回拍卖这项债的行动。”7 p3 {2 s. n! T! j
这份邮件的要点其实就是2个,一是文化宫前主席王俊勤已于10月12日向市政府缴交了* X1 K8 D6 p5 f) w) u r
$101,527.19,付清了文化宫之前欠市政府的税;二是市政府已经收回拍卖文化宫的决定。
$ F9 l( I: ^% i$ q; ]7 M% F; M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消息,至少文化宫目前是被保住了。 但是这$101,527.19究竟是王俊勤主席帮文化宫付了这笔税款,还是王俊勤主席把这笔钱捐0 l" `* n, ~# i3 `
給了文化宫?或许是王俊勤主席把这笔钱借给文化宫,使文化宫有能力可以去支付市政府
- ]! r U Z a) A) W: E的税款?不管是代付还是借款,王俊勤主席拿出这笔钱有没有其他附加条件?带着这个疑, ~ G9 h* S$ ~) o4 P/ p+ m( L) {5 t
问,记者询问了文化宫理事会的那位理事,得到的回答是王俊勤前主席是把这笔钱借給文& L2 d& {* `5 P! c
化宮的,而且並無要求利息。由此看来,王俊勤前主席在文化宫的关键时刻,是出手相
2 E, j) d7 g: t3 Z2 S# S助,精神可嘉。 那位理事还表示,近日,华总会刊登广告为文化宫筹款,对此文化宫理事会表示十分感1 U0 s- i$ {* ~/ ? Z! }: C% a
谢,他说,为了让侨界更了解文化宫的运作,增加透明度,文化宫理事会已考虑作出一些
- I- Z& J5 Q$ o! }% U H1 j改变,比如今次及时向社会公布消息,并把付款凭证也同时公布等。同时为了让广大社会
5 |. H3 Z& n5 e$ Q/ _- N人士放心的为文化宫捐款,真正解决文化宫的财务困难,我们也希望能成立一个代表全
+ @4 f% a: y2 f0 @侨、学界及文化界的筹款委员会,来负责筹款及监察工作。 光靠输血救得了文化宫吗?(三) 《华侨新报》记者 10月18日,本报发表《市府欠税全部付清 华人文化宫柳暗花明》的报道,披露了# M4 M) S! I7 \0 U( _
满地可华人文化宫前主席王俊勤于10月12日向市政府缴交了$101,527.19,付清了文化
5 L( p) h) l% }% {2 [) d" Y宫之前欠市政府的税,而市政府也收回了拍卖文化宫的决定的消息。报道特别指出王# B0 Q8 {1 h* o
俊勤先生是把这笔钱借給文化宮的,而且並無要求利息。 同一周,本地某中文报发表了一篇专访原文化宫副主席兼财政邵礼平先生的文
+ c* j- W( ?2 s2 u4 ^$ ?; Z. Z章,题为《文化宫何去何从?》。邵礼平先生在回答记者关于是谁已缴付市政府10万
: t" H' y- R6 o& g元地税的问题时说了以下这番话:“至于是谁我也不知道。上月当我接到政府要拍卖文7 a* q. J: A( q! v
化宫的通知后,我是债权人之一,我立即咨询了我的律师意见,律师对我说在文化宫9 e6 L) @& Y4 j% F
内有多位债权人,如果你想成为第一债权人,很简单你第一个付清欠市政府和银行的
8 ?8 {# f5 u1 ]. a d, o款项就可以。”他接着说“第一债权人就是文化宫的新老板,只要合法你想做什么就可 y+ d* l! c# L3 A
以做。其他的委员和债权人和文化宫再没有任何关系了。”他还接着说,文化宫“做的* B- q3 T: q5 J6 c, n
好每年利润有20万,投资200万下去,10年至15年可归本。我想这个人一定是一个精
. Q) f. i2 A: s }3 Z& w, d明的生意人。 人们在读完上述2篇报道后自然会产生这么一种联想:王俊勤先生是一个精明的
5 w- @8 e* k g& k4 @' i生意人,他抢先缴付了市政府的税、如果再付清银行的款项后就成了文化宫第一债券
; z# v) h3 j$ |% M8 y' P! V2 P8 C% Q人,也就成了文化宫的新老板,只有合法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做得好每年有1 K% j1 J* z: k
20万的利润。 这里暂且先不说邵先生的这番话会不会对王俊勤先生的借款行动带来什么负面影
% u: G% ^& s5 @1 Z响,就是邵先生的这番话着实令许多关心文化宫命运的读者大吃一惊,大家对文化宫
5 b( [( u; a5 b8 m6 K的未来命运更加担忧,难道文化宫真的就此会落入个人手中,变成私人企业?难道之5 w( s8 |$ D7 ^% _
前大家为建造一所属于全侨的文化宫而捐钱出力,现在真的都打水漂了?
x) V) c' O2 W; n9 P. F E社会舆论产生的压力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无形的压力不仅压在大家的心上,更沉" v4 m+ o o2 _4 C% f. v$ x7 Z
重的压在文化宫每个委员的肩上。他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要么就此放手,让文1 Y: d7 M0 K* N h7 W& L, A
化宫破产,变成私人机构,这样做会让全体华人在政府面前颜面扫地;要么再想尽办
" I8 [. [/ z6 x, f法,找到新的财源,先还清银行及所有债权人的借款,把文化宫保住再说,但这样做
% H; P& {: ^ j- E* P7 a5 W5 e必须要接收更严苛的条件,让文化宫背上更沉重的包袱。 站在文化宫一班委员们的立场上去想,就很容易理解他们此时的心情,有谁愿意
( O9 K7 U9 E- R自己曾经付出过心血养育的孩子被别人抱走,更有谁愿意承担属于全侨的文化宫在自( I' Q8 i0 p+ {- ] s0 t
己手上因破产而失去的罪名。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压力,使得文化宫委员们最后痛下决心,铤而走险。在过去的$ x% B _ L4 r. M; b
一周里,文化宫全体委员签字同意以文化宫大楼做抵押,向X金融机构借款200万。用& k7 U; f( ]$ T+ U6 l% {
某些委员的话说,自己在签字时心情非常沉重,因为这家金融机构的借款条件相当苛0 f* r, Q. b. U1 x) b" O- p: g& ]
刻,除了要用文化宫大楼做抵押外,借款期最多也只给2年,而且利息高达2位数,这& y( {( @% y0 p: R$ O# d
意味着每个月文化宫连本带息要还2万元。 在中国浩瀚的成语中有一个成语叫作“割肉补疮”,比喻用不计后果的方法来救燃; A; P" V+ k& v+ \
眉之急。如今文化宫也采用了这个下下策,文化宫的委员们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严7 I/ m, J& ^$ I" [9 m5 {
重后果,而是实在没有办法。 只要了解文化宫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这样做不仅是一步险棋,而且是一步赢数很6 f$ a& H; Z& b; U+ F. L$ K
低的棋子。因为2005年11月文化宫落成时,文化宫第一届委员会就以大楼做抵押,向& w+ x7 H2 m& o7 X& ?* L
CIBC银行贷款150万元,仅仅过了2年,当王李芹美2007年接任文化宫主席一职时,
& j {7 h3 ?. m! U8 {% r n文化宫的账上不仅已经所剩无己,还欠了政府60多万元。为了能让文化宫继续生存下
; \9 `+ O4 W5 O去,文化宫第二届委员会再以大楼做抵押,向TD银行贷款165万元,还掉CIBC银行的; Q3 p( S- K; k: a2 {% c% A
150万贷款后,留下15万作为运营资金。如今5年过去了,文化宫的账上不仅没有多出) D. f% p: s" ]7 Z
钱来,还频临破产的边缘。因此可以预料,如果再按此方法继续下去,文化宫2年后还
5 h- c! W& g" r; B4 I( A( A- w是难逃被拍卖的命运。 如今的文化宫就像一个病人,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输血,要不就会有生命危
/ c' ^ f, |/ M! K+ D8 \险。X金融公司这200万就是给文化宫紧急输了血,使得文化宫暂时没有了生命危险。2 B( p1 O3 K8 F9 `" Y
但是文化宫的病根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找到病根,来个彻底的治疗,这恐怕是一个0 r/ Z: I% E: y
当务之急要做的事。而要做好这件事不仅需要文化宫全体委员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侨
/ ?3 u+ B h$ q5 H; F# I' s3 d胞的支持和帮助。 文化宫由于财政问题,目前只有一位拿薪的管理员(西人),他要负责整栋大楼 t- N: X4 j5 J) n# g' v% o# b
从开门打扫卫生,修理,,,所有的日常维护工作,工作一点也不轻松。文化宫的委, c7 o, @8 f2 R
员目前只有8位,其中5位已经70岁以上,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剩下的几位委员每& Q T. J2 {' U% x* t- U: o! U9 o
个人都需要为生活去打工挣钱,但是他们为了维持整个文化宫的运作,还是化了很多% T1 q2 ^' U; j# m# Z
时间在文化宫上,而且不拿一分钱。他们也希望能得到更多侨胞的理解。 据悉文化宫委员会已经草拟了一份文化宫重组及发展计划,希望从扎扎实实的工
" s- A% ?" ?2 e作开始,把文化宫重新正常运作起来,争取早日做到财务收支平衡。同时为了重拾侨7 Y# y1 a; t/ |; V( s+ W! n! t
社对文化宫的信心,他们也希望能早日成立一个独立的文化宫基金会,来负责筹集和: W( j6 x* e2 l3 q
管理社会各界对文化宫的捐款。他们更希望侨界的广大能人,能伸出援手, 目前文化宫的委员有9名,文化宫委员会:王李芹美、钟启诚、罗华、陈燮堃、林彩霞、- r0 N$ i6 S' Q" B: a- Q
胡熊月儿、余文蔚、石耀华。 文化宫前主席王俊勤关于文化宫财务的一点说明 (四) 《华侨新报》记者 本报上期发表了“光靠被动输血救得了文化宫吗?”一文后,收到了文化宫第一任
( O2 }0 Z, G, h3 X5 m3 I主席王俊勤先生的来函,王先生在函中指出该文章在叙述文化宫2007年之事有不确之; f7 {' v2 v4 W" ?* C
处。 他在来函中指出,“2007年初,我仍是文化宫主席,约在四月时候,我和TD银 {) A. ~# s6 d* w/ p# e& E1 s- R
行商业部门副主席接洽,谈到文化宫要换银行,需要贷款165万元。直到2007年6月. B+ k" e2 ]: v
8日,我和当时的财政委员到TD银行签了贷款合约,到了2007年9月(或10月)我才% e) K9 z8 u" y$ ?9 K7 D
辞掉文化宫主席。” 王俊勤先生指出,“当我辞去主席时,文化宫仍有相当现款。在2006年12月
: O0 ], ], G+ f4 b2 M8 O31日,文化宫有现金$25,116,还有TD Investment Certificate (CD投资), P3 s5 a' \9 C1 l
$220,000,并有移民部的行政津贴$125,000(2007年、2008年每年仍都有' O( N! d. C7 x
$125,000津贴)。” 王先生表示,由于现在手上没有2007年的文化宫财政报告,所以无法提供2007年
% D/ [1 S$ y6 s/ [2 X" Y- K* A底时的文化宫财务情况。他特别指出,在他当主席期间,文化宫每年的财政报告都是0 U7 ^' G2 ]* T+ R7 I$ V
经过会计师(CA)核数的。 满地可中华文化宫属于全侨,所以文化宫的财务情况也被大家所关心,文化宫当
, x/ n3 g' U7 R! ~' p/ d) m局越做到财务透明和公开,就越能获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非常感谢王俊勤先生9 P% b5 Y. e' s( i
能够以当事人的身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供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希望了解文 R. @7 z6 T! R% z3 V" {! L3 {
化宫历来财政的权威人士和负责财政的委员能够出面来回答许多侨胞一直想了解而一
" ~! P1 z9 C6 f. ~$ h! G8 @* u" R直未得到回答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侨界为文化宫捐献的70多万元究竟用到哪里去了?
; W5 y: k* r: n# i* \ |